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社会治理传播研究工作坊”第三期读书会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2-11-14  来源:新闻传播研究院   点击量:

11月11日,“社会治理传播研究工作坊”研究生专场第三期读书会在科创楼370举办。本次读书会分享的书目为凯斯·R·桑斯坦的《极端的人群:群体行为的心理学》,由社会治理传播方向两位研究生陈嘉怡、杨蓉忻主讲。校党委副书记陈永斌教授、新闻传播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敏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许志红教授、及发展规划处处长高文苗副教授、教务处副处长姚望教授参会。

本次读书会分为书目解读和文献延伸两个部分。在上半部分中,陈嘉怡同学详细地为大家梳理了书籍的基本框架,从“极化”的定义出发,灵活运用极化研究相关联的现实案例,生动地解释了群体极化、同嗜性以及社会流瀑效应,进而引发对极端主义产生机制的讨论,提出信息倾斜交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书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与讲述,最终提出:危险性最大的不是群体讨论,而是群体的自我孤立。

在下半部分中,杨蓉忻同学通过冯济海《迷群割据政治:日常极化发生机制的一个阐释视角》一文中对于球迷群体极化的分析进行了延伸拓展,根据割据政治的视角分析青年亚文化群体中日常极化的发生机制,并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提出关于预防与治理极端主义的一些可能观点,着重探讨了协商民主有关的问题。此外,杨蓉忻同学还对清华大学程岩的文章进行归纳,详细阐述了群体极化现象在我们认知当代中国转型时期的社会治理过程中能够带来的几点启迪。

主讲人的分享结束后,几位老师给出了一些指导意见。姚望老师指出,由于书的背景发生在美国,同学们应该注意如何将外来理论本土化的问题,对此他指出可以通过历史和传统的视角进行延伸分析。许志红老师认为可以通过书的理论、现实、实践逻辑入手,找到文献的落脚点。此外她还建议同学们阅读群体心理的相关文献,与其他理论相勾连,更详细地解释心理机制的发生路径。陈永斌和高文苗老师则指出主讲人可以更多将文本和个人思考结合在一起,使理论可以真正“为我所用”。最后,黄敏老师针对文献讲述提出了改进意见,如强化案例与理论的结合,以及讲述中应带以批判的眼光,跳出理论本体对其进行简单评述。

读书会的最后,陈嘉怡同学针对老师提出的改进意见,进行了一些个人观点上的补充。她表示桑斯坦提出了群体极化的解决方案,但这种方案并不适应于中国的现实环境,如何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角度衍生出一种本土化的方案,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次读书会在同学们和老师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字/刘亚琼 戴修齐、图片/刘亚琼 戴修齐)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研究院 Copyright ©  2018-2020 浙ICP备13021670号-1  中国 · 浙江 · 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998号